您好,欢迎您访问张新年律师团队官方网站

资讯

微信变革新举措 强化熟人社交 净化朋友圈环境

发布日期:2017-08-15

转自亿邦动力 

2017-08-14

原标题:?调“算法”,咪蒙可能再也不会刷屏了?   






已经不止一个公众号反馈打开率下降的问题了。一位移动医疗创业者曾向亿邦动力网透露,其几千万的用户,虽然每天文章都是10万+,但打开率已经从原来的7%-8%降到3%-4%。


冯大辉在7月19日的“小道消息”里也撰文《你的?公众号数据也下降得很厉害吧?》称,“新增读者量放缓,文章阅读量也不高,而且,转发量走低,这意味着文章触及不到新用户,自然也不会带来新的订阅。”

和菜头、小马宋、魏武挥等第一批吃到?公众号红利的自媒体也开始纷纷唱衰。魏武挥甚至称,“打开率的下降,可能导致内容创业项目估值的下降,更有可能形成内容运营者的挫败感。”

很多人将其归因于公众号数量爆棚摊薄了流量红利,以及内容创业者输出内容质量的下降。但日前,有知情人士向亿邦动力网爆料称,?公众号文章打开率、阅读率下滑可能是起因于?后台算法的调整,算法调整将直接影响到用户朋友圈的内容呈现。换句话说,你发的朋友圈,有些朋友可能根本看不到。

“从2017年开始,?就在策略性地回抓流量,‘搜一搜’和‘看一看’都是在分发流量。同时,?在朋友圈分享机制上也做出了调整,很多文章可能会触达不到你想通过社交图谱覆盖的用户。有一些内容你分享了,但和你不常联系的朋友或许无法看到,甚至有些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也有关注的用户看不到。”上述爆料人士说道,咪蒙在禁言风波之后,很多用户在朋友圈被其文章刷屏的概率比以前少很多。




朋友圈是?的底线

?对内容分发的控制欲似乎一直在上升。

在此之前,也有人曾向亿邦动力网透露,?公众号似乎有意进行千人前面的精准推送,创作者可在后台对用户打上比现在更为精准的标签。“有几个大V被叫到?总部征询意见。”但此说法最终并未得到最终证实。

除了早期的陌生人查看朋友圈和关闭朋友圈的功能外,几个月之前,?推出了饱受争议的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功能,之后用户又可以设置某条朋友圈的互动不再通知的功能。在8月7日,?最新的App Store 6.5.13版本中,出现了“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随后?表示该功能还是在灰度测试。

亿邦动力网在此前报道过?即将在隐私功能中加入“不常联系的朋友”选项这一举措——将用“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和“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这三个维度来帮助用户批量管理好友。用户在点击后可以进行删除、屏蔽朋友圈等操作。



有接近?的相关人士表示,?推出这个隐私功能后,也可以通过用户做精准筛选,以此来丰富后台的数据模型。“受此影响,如果一个用户一天分享了十条朋友圈,他常联系的朋友可能会看到十条,而半年不联系的朋友可能只看到两三条。”

对此,?官方只回复称:“产品功能还在灰度中,会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调整。”至于后台是否会自动影响朋友圈内容的展现,?方面则没有回复。

据上述人士透露,在此功能推出之前,不常联系的?好友或许就不能收到彼此的全部朋友圈动态了。?在后台会根据相关数据阈值,来判定用户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来把控用户朋友圈内容的呈现。而用户自己做出的分组选择,无疑增加了该数据模型的精准性。

?之所以在朋友圈上越来越谨慎,或许是因为朋友圈也是?最重要的底线。“朋友圈一旦被太多没营养、过度功利的、甚至传递负面价值观的信息所污染,可能会直接影响?的打开率和用户使用时长,连小程序都还不能在朋友圈直接分享。”


?在担心什么?

有公开数据显示,?全球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9亿;“互联网女皇”华尔街证券分析师Mary Meeker发布的《2017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也显示,?使用率稳居中国第一,中国用户每天花在?上的时间高达9亿小时。相比之下,QQ、爱奇艺、UC 浏览器和微博等所有移动应用的总使用时间为31亿小时;自媒体联盟SEE调研数据显示,在大多数城市用户的手机耗电量排行榜中,?的耗电量占比超过50%。

这些数据都显示,经过野蛮成长期,?已经成长为占据中国用户使用时长最多的移动App。在大把占据国民时间,稳居使用率第一App的宝座后,?究竟在担心什么?为何不断在调整内部的数据模型和算法呢?

据爆料人士分析,?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 ?用户增长遇到达到瓶颈。?的月活跃用户数超过9亿人,新用户增量已经达到瓶颈。新用户增长率放缓的同时,?要尽可能保证用户的打开率和使用时长。

第二, ?可能要对流量进行洗牌。在流量庞大后,?可能希望通过此类调整,限制不恰当的内容在?朋友圈中的传播,从而达到洗牌的目的。

第三, ?要强化熟人社交的属性。与其他社交媒体不同,?希望一直保持着熟人社交的属性。但随着功能的完善和普及率的增高,?好友的构成越发复杂。除了经常联系的家人、朋友、同事之外,还有很多好友关系较为疏远。而?更想保持熟人社交属性,因此会让用户的朋友圈更多呈现熟人发布和分享的内容,让不熟的人发布的内容从朋友圈中减少甚至“消失”。

第四, ?要净化朋友圈环境。微商、广告、以及包括谣言在内的不良信息越发泛滥于朋友圈。这些信息往往都有煽动性强、诱导分享、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很容易大范围地占领朋友圈。?通过新的算法能够控制单篇文章的流量阈值和分享次数,也就可以达到限制此类文章传播范围的目的。

第五, ?过去在内容分发逻辑上,无论是公众号推送还是朋友圈分享,一直秉持的是“我喜欢、我订阅”的逻辑,也就是将内容获取的自主权交给了用户自己。这也意味着,由于每个人的兴趣图谱、社交图谱不同,其订阅和接受分享的内容也全然不同,?的内容呈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千人千面。但在被接受部分,用户实际上也存在困扰,除了前述的干扰信息外,还存在着信息冗余现象。用户在关注大量的?公众号之后,可能会接收到更多的无效信息。?有可能将此寄托于机器算法,来更好的调节用户接受内容的方式。“这一点和‘头条’所倡导的‘我喜欢 你推荐’逻辑有不谋而合之处。”


谁的蛋糕要被动了?

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调整算法后最先受影响的无疑是寄生于?生态中的自媒体们。上述的五点原因,都将对?自媒体产生影响。

伴随?用户增长率放缓的就是公众号的用户增量放缓,新用户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公众号的打开率。“如果今天一个公众号的新增粉丝有两万,那这两万用户基本都会打开它当天的文章。如果一段时间公众号的新增用户变少,那这段时间它的文章打开率可能都会变低。”有业内人士向亿邦动力网表示。

而朋友圈内容将根据用户关系呈现的调整,也会对?公众号的增长产生影响。朋友圈是?公众号内容传播和增长粉丝的重要渠道。例如百雀羚前阵子的“一镜到底”广告,不少?用户都是先在朋友圈中先看到分享链接。但百雀羚在前不久发起的第二次类似的朋友圈传播,影响力似乎有所衰减。

同时今年也被不少业内人士看做为自媒体的变现元年。除了广告、知识付费之外,大批自媒体选择了通过电商变现。寄于公众号篱下的自媒体电商,靠的就是?生态大量的流量基础,以及朋友圈分享带来的裂变式增量。当新用户增量放缓,公众号打开率降低时,商品能够触达的用户数量也随之降低,加之分享到朋友圈后被看到的机会变小,自媒体电商的社交分享属性也被稀释。“?未来商业化会倾向于考虑到不同场景和小程序关联在一起,而不是?公众号和朋友圈。” 此前曾有爆料人士告诉亿邦动力网,?正在内测小程序电商单品搜索。

那对于用户来说,?助其屏蔽掉非熟人的朋友圈消息,真的是遂他心意吗?如果用户处于某些原因需要看到全部的朋友圈内容,在新的算法模型下,?如何满足用户这样的需求呢?

有?用户认为,这种屏蔽可以过滤掉和自己无关的无效信息,避免弱关系信息对强关系信息的干扰。不过也有用户表示,这种屏蔽有时可能会误伤部分有效信息。“半年内没有联系的好友,但他分享的信息对我来说可能是有用的。”

此外,?的本质是社交,社交的本质是建立连接。建立连接不仅仅是在熟人关系以及熟人社群基础上进行。打破原有的传统社交藩篱,跨界连接更多的不同的领域,这种互联网社交的交叉性才是?过去得以爆炸的最重要因素。从信息共享的层面上看,内容传播也需要跨境,也需要交叉渗透,消除一切鸿沟。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猜测,最直接的方式是用户可以在“设置”中增加“接收全部好友的朋友圈内容”选项,让用户的朋友圈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看到全部的朋友圈内容。

而?这样的调整也让人联想到微博此前的传言。早在2015年就有消息称,微博出台了新的规定,降低博文的阅读量,每一条微博只会出现在50%的粉丝页面上。不过微博官方很快发布消息称,微博为了保证信息流的质量,做过对信息流的优化处理,将原本可能分发至用户信息流中的低质量、低互动内容以及垃圾营销信息限制展示。

?此次算法调整与之前的微博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微博付费的会员不仅能屏蔽更多低质量信息,还有一项功能可以提高自己发布的微博被看到的机会。

其实,?正在逐步释放自己的能力和野心,而它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改变整个生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