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链接:http://www.stardaily.com.cn/2016/0324/18096.shtml
身为律师的移动用户张新年,今年初将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告上法院。张新年称,自己在未使用手机的十分钟内,手机流量被耗费2000多兆,当月总流量超出套餐的额度,达到流量费的上限500元。昨日上午9点半,该案在北京东城区法院开庭审理。
案件缘由
移动手机流量莫名消耗
据原告张新年起诉称,2015年7月22日凌晨,他在使用流量刷朋友圈时点开了一段视频,播放约10秒后随即关闭,后再未使用手机。十分钟后,他的手机先后接收到来自中国移动客服系统发来的六条提示短信,手机号码消耗了数千兆流量。
于是,张新年立即拨打客服电话查询,随后收到查询信息。对比后发现,刚收到的六条短信与此前查询时的数字不同,他认为错误的数据导致流量费计费错误。
此后,张新年与北京移动有过沟通,但认为没有得到合理解释,遂将告上法庭。张新年要求北京移动提供并释明2015年7月份涉诉手机号所包含的套餐,提供并释明事发时手机数据流量消耗路径、流量计算方式及内容详单、消除欠款、恢复手机号并双倍返还多扣取原告的数据流量费共1000元。
庭审现场
因证据问题陷入僵局
2月1日,此案在东城法院进行庭前谈话,双方进行了简单的证据交换。
昨日上午9点半,此案在东城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张新年透露,他前天下午接到法院电话,称中国移动提出不公开审理的要求,原因系证据内容涉密,但其庭前通过证据交换收到对方证据,发现三份简单证据中并无涉密内容。
昨日,记者来到旁听席旁听此案。庭审现场,信报记者看到原告张新年频频发问,但被告代理律师始终一言不发、全程沉默。张新年提出证据是否一致以及新证据是否可以当天交换等问题,现场没有得到答案。张新年当庭手写了一份《依法申请法官回避书》,当日庭审结束。
10点40分,当事人及双方代理人走出法庭。
张新年说,根据审判长的说法,证据的涉密部分在交换证据时并未对其公开。“就是说,庭前交换的证据不全,有隐匿的部分,这样做属于违法行为。”
原告诉求
应依法获得赔偿
庭审现场外,原告张新年对信报记者出示了几份材料,包括移动公司打印的通话、流量等消费详单。张新年称,被告提供的所谓详单“并不可信”,不足以作为证据。
张新年的委托律师王誓华则称,原告应依法获得赔偿,被告北京移动涉嫌用户消费提醒方式违法及计费系统工作模式技术存在缺陷。他认为,被告不仅要依法向原告发送提示信息,还应当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进行发送,而被告在事发当天,向原告发送的提示短信显然没有分布在合理的时间区间,存在极大的误导性,应依法承担不利后果。
移动说法
流量计费准确无误
信报记者了解到,昨日北京移动公司公关部经理王素君也出席了庭审。记者随后电话采访了王素君。王素君称,3月22日,移动公司依法提交了不公开审理的相关材料及申请,部分内容涉及公司商业秘密。王素君表示,公司尊重司法机关做出的审理安排,将积极配合后续相关工作。
王素君向记者提供了一段资料,据称是曾就此案召开的媒体说明会上发布的新闻通稿。通稿称,北京移动经过核查,客户张新年的数据流量计费准确无误。在2015年7月22日00:00:30至00:12:58间,张新年号码访问并重复下载某段较大视频(242MB),消耗流量2489MB。据日志统计分析,客户共重复下载同一视频达24次。
北京移动认为,原告订购的是4G校园套餐,其中包含500MB寒暑假国内流量,只在寒假和暑假四个月期间使用。由于短期促销产品灵活推出,所以系统下发提醒短信时,不包含寒暑假流量短期促销产品;如客户主动发短信查询流量,会包含在回复短信内容中。
信报记者 舒志娟 谢雷鸣
Copyright © 2017 忠衡律师 版权所有 京ICP16030615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