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张新年律师团队官方网站

内容简介

当走向法治成为社会共识

本书用23条法律格言讲解共识形成的必然

当程序正义成为一种流行词话

本书用通俗语言阐述流行背后的深刻

陈瑞华教授十年之后再推力作

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看得见的正义》作为一本法学经典著作,时隔十年之后由陈瑞华教授全新修订,本书三分之二篇幅重新写作。在“程序正义”成为流行话语的当下,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依托,用流畅的语言讲解“程序正义”的真正内涵,可以说是面向社会进行一场法学理论的知识普及。本书讲述的法律格言,极具传播性,初读令人耳目一新,细读则足以令人受益匪浅。

本书初版于2002年,本次修订版本以法律格言的解读为主线,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更新。

本书对法律格言的解读没有采取学术论文的表述方式,而更多地采用即兴而发的方式。通过对一个个案例、故事、典故的解读,作者以一种非学院式的论述方式,或“娓娓道来”,或“循循善诱”,或“旁征博引”,通过对经典法律格言的分析和讨论,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程序正义的理念。

可以说,本书不仅是法学学子、法律从业人员的必读图书,更是对法律感兴趣的一般读者的首选法律读本。


目录 

第二版序言

初版序言

1.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2.听取另一方的陈述

3. 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之一)

4. 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之二)

5.既听取隆著者也听取卑微者

6.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7. 正义根植于信赖

8.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9.一事不再理

10.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

11.无救济则无权利

12.如果原告就是法官,只有上帝才能充当辩护人

13.任何人均无义务指控自己

14.任何人不得从其不法行为中获得利益

15.谁主张,谁举证

16.不能证明的事实就等于是不存在的

17.疑义时做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

18.谁来监督监督者

19.行使其权利的人,得视为不损害任何人

20.任何人在自己的案件中都不被视为可靠的证人

21.人的外部行为反映其内心秘密

22.公平游戏

23. 刑律不善不足以害良民,刑事诉讼律不备,即良民亦罹其害

24.刑事诉讼法是被告人权利的大宪章


作者信息


陈瑞华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1989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2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诉讼法学硕士学位;

199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诉讼法学博士学位;

1995年7月至1997年6月,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工作经历


1997年至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

2002年1月至6月,在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


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司法制度和程序法理学


科研成果


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政法论坛》、《中外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其中代表作有:

《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 2003);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 2005);

《看得见的正义》(2000);

《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 2008);

《程序性制裁理论》(2004 , 2010);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2007);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2008,2010);

《论法学研究方法》(2009);

《比较刑事诉讼法》(2010);

《程序正义理论》(2010);

《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2010)



先后在中国主要法律出版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

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法学研究/2000/5;

程序价值理论的四个模式,中外法学/1996/2;

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与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比较,政法论坛/1995/3-4;

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评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中国法学/2000/3;

刑事侦查构造之比较研究,政法论坛/1999/5;

程序正义论——从刑事审判角度的分析,中外法学/1997/2;

在公正与效率之间:英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最新发展,中外法学/1998/6;

走向综合性程序价值理论:贝勒斯程序正义理论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9/6;

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的分析,政法论坛/2001/4。

未决羁押制度的理论反思,法学研究/2002/5

案卷笔录中心主义,法学研究/2006/4

司法过程中的对抗与合作---------一种新的刑事诉讼模式,法学研究/2007/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三个模式,法学研究/2009/1

量刑程序改革的模式选择,法学研究/2010/1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中国法学/2006/5

刑事程序失灵问题的初步研究,中国法学/2007/6

论量刑程序的独立性,中国法学/2009/1



荣誉奖励

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学术荣誉。其中较为重要的有: 

2004年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2010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资格;


主要兼职

陈瑞华教授的社会兼职主要有:

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少年审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律师维权委员会顾问;

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授;

国家检察官学院兼职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陈瑞华 法学专著(同名著者未经筛选)

·论法学研究方法(《刑事辩护的理念》陈瑞华教授著作,专门讨论法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法的一部著作)/陈瑞华著,2017-4-1版

·[精]程序性制裁理论(第三版)/法学文库/陈瑞华,2017-2-15版

·刑事辩护的理念/陈瑞华著,2017-1-1版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五版)(上下册)(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瑞华著,2016-4-6版

·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陈瑞华著,2015-3-1版

·刑事证据法学(第2版)/学术教科书/陈瑞华著,2014-3-1版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第2版)/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陈瑞华著,2013-11-1版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4版)/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陈瑞华著,2013-9-1版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田文昌、陈瑞华对话录(增订本)/田文昌.陈瑞华著,2013-6-1版

·看得见的正义(第2版)/陈瑞华著,2013-7-1版

·法律程序改革的突破与限度: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述评/陈瑞华等著,2012-8-1版

·刑事证据法学/学术教科书/陈瑞华著,2012-6-1版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田文昌、陈瑞华对话录/田文昌.陈瑞华著,2012-5-1版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陈瑞华著,2011-6-1版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第2版)/法学家讲演录/陈瑞华著,2011-5-1版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3版)/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陈瑞华著,2011-4-1版

·法学论文写作与资料检索/普通高等教育精编法学教材/陈瑞华等著 ,2011-1-1版

·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陈瑞华法学作品系列/陈瑞华著 ,2011-1-1版

·程序正义理论/法学名篇小文丛/陈瑞华著 ,2010-9-1版

·程序性制裁理论(第2版)/法学文库/陈瑞华著 ,2010-3-1版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第2版)/陈瑞华著 ,2010-3-1版

·比较刑事诉讼法/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系列/陈瑞华著 ,2010-1-1版

·论法学研究方法/陈瑞华著 ,2009-5-1版

·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第二版)/陈瑞华 ,2008-8-1版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基进阶文库)/陈瑞华著 ,2008-1-1版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陈瑞华著 ,2007-4-1版

·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陈瑞华 ,2003-7-1版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2版)(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陈瑞华 ,2005-12-1版

·刑事辩护制度的实证考察(人权丛书)/陈瑞华 ,2005-11-1版

·程序性制裁理论(法学文库)/陈瑞华 ,2005-1-1版

·未决羁押制度的实证研究(人权丛书)/陈瑞华 ,2004-3-1版

·刑事审判原理论(第2版)(法学论丛)/陈瑞华 ,2003-9-1版

·2001年律考名师导考--律考历年真题详解及应试技巧/陈光中 陈瑞华 ,2001-4-1版

·刑事审判原理论/陈瑞华 ,1997-2-1版

·看得见的正义(法窗夜话)/陈瑞华 ,2000-9-1版

·2000年律考名师导考..律考历年真题详解及应试技巧/陈光中 陈瑞华 ,2000-4-1版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陈瑞华 ,2000-1-1版


陈瑞华 法学论文(同名作者未经筛选)

·刑事辩护的几个理论问题 /陈瑞华,,

·定罪与量刑的程序分离 /陈瑞华,,

·论瑕疵证据补正规则 /陈瑞华,,

·实物证据的鉴真问题 /陈瑞华,,

·量刑程序改革的模式选择 /陈瑞华,,

·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据规则 /陈瑞华,,


引文索引(陈瑞华的论著被以下论文引用仅限本网不完全收录,未经筛选)

·论我国侦查监督机制的完善 /彭丁云,金秀哲,

·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 /朱立鹏,,

·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博弈 /郭彦,,

·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据规则 /陈瑞华,,

·程序正义的价值初探——以诉讼程序为中心 /纪红勇,,

·论审判阶段刑事和解的界定 /陈宝军,,

·对我国法官独立制度的研究 /蔡武,,

·刑事诉讼不起诉性质 /刘成江,,

·试论参审制比陪审团制更适合中国 /胡燕,,

·论检察机关客观追诉原则及其实现 /徐军,,

·刑事和解模式研究——兼论我国刑事和解模式的选择 /叶祖怀,,

·论我国检察机关的刑事司法监督权 /吴勇,,

·浅谈广西龙胜一校园伤害案的错误性法律思维! /龙君钱,,

·传统刑事诉讼模式与被害人保护 ——以美国辩诉交易和德国协商性司法为出发点 /杨金强,,

·中国司法改革研究述评 /韦群林,,

·刑罚执行完毕又发现漏罪之思考 /文臣,,

·树立人权意识与确保公安边防部队公正执法之理论反思 /宋孝彬,,

·论我国取保候审的完善 /许建添,,

·关于完善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再思考 /黄启军,,

·“治愈”抑或“缓解”:死刑复核程序改革论析 /奚玮,何艳芳,

·刍议改革审判主体及其对民事诉讼的影响——畅想法官精英化 /刘江,,

·试析自由心证及心证公开 /熊丙万,鲍艳,

·论检察机关宪法地位的重新定性 /方跃彪,,

·刑事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观念 /白广亮,,

·浅议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存与废 /张辉蝗,,

·对我国侦查程序的反思及其重构 /李长春,周冬平,张英洪

·暂缓起诉制度探析 /钱洪良,,

·撤回起诉重述 /钱洪良,,

·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探微 /袁明圣,,

·侦查构造基本问题探究 /郑铭勋,,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完善与公民权利保障 /曹文安,,

·司法实践中伪证罪的若干问题 /杨新,,

·生产正义的成本 /刘晓东,,

·论司法独立 /蒋俊峰,,

·超期羁押的司法救济机制 /孟 波,,

·刑事审判简易程序研究 /马慧勇,,

·沉默权:一个无法让人沉默的话题——试述沉默权对侦查的冲击与对策 /张昭辉,,

·论宪政的德性 /谢维雁,,

·论美国宪政下的正当法律程序 /谢维雁,,

·程序与宪政 /谢维雁,,

·试论我国司法改革中的越位问题 /王超,周菁,

·试论隐形程序 /王超,,

·警察作证若干问题研究 /王超,,

·普通程序简易审改革质疑 /王超,,

·刑事诉讼当事人取保候审权利保护之不足 /王占洲,林苇,

·WTO与律师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董少谋,,

·刑事不起诉制度初探 /吴猛,,

·司法何时权威——对程序公正价值的再思考 /陈柯剑,,

·刑事审判阶段要不要法律监督--以程序内监督为视角对审判监督的重新认识 /洪道德,葛琳,

·刑事诉讼再审理由之理性分析 /谭淼,韩阳,

·刑事诉讼质证制度研究 /芦志锋,,

·独立审判探源及其现实分析——寻求实现立法与现实的契合 /蔡彦敏,,

·论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和改革 /傅蔚蔚张旭,,

·劳动教养制度及其改革 /刘仁文,,